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教学管理

化学工程与技术同等学力申硕培养方案

日期:2025-02-20 11:08

化学工程与技术同等学力申硕培养方案
(代码:0817  授 工学硕士 学位)

一、学科简介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他过程工业中物质转化、物质组成改变、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共同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关键技术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源于1958年在国内最早创办的炼焦化学专业,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本学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焦化行业的领军人物,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化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也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冶金及先进材料”的支撑学科。本学科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才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楚天学子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0余篇。本学科面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在煤转化基础与应用、新型炭材料领域形成了突出的优势,在环境化学工程、精细化学品化学等领域形成了新的特色,科研和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对我国和湖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工业生产部门的教学科研或生产与管理工作。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参与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本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三、研究方向
1. 化学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功能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2. 化学工艺:煤转化基础与应用;先进炭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洁净能源开发技术;能源化工与资源高效利用; 
3. 生物化工:生物催化与转化;蛋白质工程;生物炼制;生物分离技术;合成生物学
4. 应用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超分子材料/聚合材料;分子/纳米器件;靶向药物及药用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改性
5. 工业催化:催化反应工程;光催化及光电催化;能源与环境催化

四、培养方式
1. 以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主,重点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负责制。
3. 导师(指导小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4.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学制五年,学员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必须在四年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考核和国家组织的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进入学位论文指导阶段。

六、课程设置


化学工程与技术同等学力申硕课程计划表

51.jpg

附注:1.化学工程与技术同等学力申硕的课程设置参考该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2.教材与参考书

21SD22102 高等反应工程

教  材:1 Octave Levenspiel.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3rd Edition).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 H Scott Fogler. Elements of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Sixth Edition). 2020

[2] Mark E. Davi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Robert J. Davi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Fundamentals of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Mc Graw Hill 2003

15SD22103 高等化工热力学

教  材:陈钟秀, 顾飞燕. 化工热力学,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参考书:

[1] 《高等化工热力学 》 许文,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褚毓桐. 化工基础热力学.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1

[3] 陈钟秀, 顾飞燕. 化工热力学例题与习题.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4] 陈新志等. 化工热力学习题精解.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 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二)(试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编写.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5SD22104 化工过程分析与集成

教材:Robin Simth. Chemical Process Design and Integration, McGraw Hill, 2010

参考书:

[1] B. Linnhoff, D. W. Townsend, et.al.,Pinch Analysis and Process Integration,Elesevier Ltd., Second edition, 2007

[2] Jurgen Gemhling, et.al.,Chemical Thermodynamics for Process Simulation,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Third edition, 2013

[3] 张卫东, 孙巍, 刘君腾.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4] 方利国. 化工过程系统分析与合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5] T. 迈克尔. 邓肯, 杰弗里. A. 雷默. 化工过程分析与设计导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 李希. 化工问题的建模与数学分析方法.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7] 刘代俊. 分形理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5SY22101 高等分离工程

参考书:

[1] 邓修,吴俊生编著. 化工分离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陈欢林主编. 新型分离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大矢晴彦著. 分离的科学与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 King,C.J.,Separation Processes 2nd ed.,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

[5] Santi Kulprathipanja . Reactive separation process. Taylor & Francis,2002

[6] J.D.Seader,Ernest J.Henley,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 刘家祺主编. 分离过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 叶铁林主编. 化工结晶过程原理及应用.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9] 冯孝庭. 吸附分离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10] 朱屯,李洲等编著. 溶剂萃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1] 郭天明. 多元气液平衡与精馏.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0BS22001 科学道德与学术论文写作

参考书:

[1] 麦克里那(Francis L. Macrina)(美)著,何鸣鸿、陈越等译.《科研诚信: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比约.古斯塔基(瑞典)著,《科技论文写作快速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9SY22101 高等无机化学

参考书:

[1] 王明华等,高等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冶金工业出版社,2016年。

[2] 王茹,高等无机化学,科学出版社,2012年。

[3] 陈慧兰,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穆劲,康诗钊,高等无机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郑化桂,倪小敏,高等无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SY22102 高等煤化学

参考书:

[1] 何选明主编.煤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2] 陈鹏编著.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 于遵宏、王辅臣等编著. 煤炭气化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 吴春来编著. 煤炭直接液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5] 孙启文编著. 煤炭间接液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6] 李忠、谢克昌编著.煤基醇醚燃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7] 梁大明、孙仲超等编著.煤基炭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8] 应卫勇编著.煤基合成化学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9] 谢克昌编著.煤化工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1SY22103 高等仪器分析

教  材:廖晓玲 主编,《材料现代测试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书:

[1] 孙凤霞,《仪器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七、研究环节

1. 学术交流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申请论文答辩前应参加学术报告至少6次,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完成者在研究环节记1个学分。

2. 开题报告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应以书面及答辩形式就论文开题作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1)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原则上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不少于10篇);(2)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能的创新之处等;(3)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4)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5)主要参考文献等。

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由3~5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应对报告人的选题进行严格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开题报告未能通过者,应根据具体评议意见,认真进行修改和完善,至少于3个月后再重新申请开题,开题仍未通过者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分流或退学处理。开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修改。如研究方向或论文选题发生较大变动,必须由同等学力申硕人员提出申请,经导师、系和学院领导签署意见,报研究生处培养办备案,重新组织开题。通过开题报告者在研究环节记1个学分。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须完整填写开题报告,交学院留存,毕业时归入学位档案。

3. 中期考核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4个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存在问题及后续具体工作计划等。中期考核由学院组织,考核小组由3~5 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考核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教授。具体实施按《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武科大研〔2019〕7 号)的要求执行。

八、学位论文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学位论文的相关要求参照《武汉科技大学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实施细则(试行)》文件执行。